不平凡的“平凡”人——访在《nature》发表猪笼草研究的第一学生作者张鹏飞博士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16-04-26
不平凡的“平凡”人
——访在《nature》发表猪笼草研究的第一学生作者张鹏飞博士
实习记者 刘峥 程喆
2016年4月21日,图书馆的咖啡厅里,一张圆桌,两杯奶茶,记者和在《nature》刊发猪笼草研究文章的第一学生作者张鹏飞畅聊许久。张鹏飞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大学生,做了一件平凡的事。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采访,更是向优秀前辈请教经验,交流思想的好机会。
严谨是做科研的首要条件
张鹏飞回忆起这两年半的猪笼草研究经历,颇有感触地讲到:“做科研还是很有挑战的,面对一个大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它分解转换成小的目标,而在每一个环节上,从头到尾都必须思考清楚然后解释清楚,整个成果不能存在明显的缺陷,所以做事情要花功夫。而做科研不仅仅是花费时间这么简单,更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反复推敲,所以我觉得做科研首先要有严谨的态度。”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都会把科研成就和刻苦、踏实联系在一起,但是张鹏飞给我们一种新的解读,他认为我们不能过分放大刻苦、踏实对科研的作用,做科研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创新态度不同于吃苦的态度,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思路,需要有科研的嗅觉。
科研嗅觉是可以训练的
据悉,研究猪笼草的人不在少数,从2004年开始国外就已经出版了有关猪笼草的文章,但是这篇被刊发在《nature》上的文章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液滴定向搬运现象和机理,揭示了自然生物原型体表表面单方向液体搬运新现象,开创性地提出了无动力自润滑防粘新理念,对解决微创手术器械防粘技术难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那么张鹏飞是怎样发现这一现象的呢?
“很多人都在研究猪笼草,但是我仔细研究这个微结构,发现只有在合适的液滴大小下,这一现象才最明显。”张鹏飞回忆道,“或许平时我阅读的书籍,做过的事情对这次发现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我在硕士博士期间阅读了比较多的文献,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包括了生物、微电子、机械、化学等等,我喜欢在平时把不同的学科之间构建联系,思考不同学科之间的逻辑,这对培养发现问题或者说解决问题的‘嗅觉’起了一定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了丰富的知识积淀,做科研还需要主动性,还要看兴趣,兴趣足了,往往思路能够打开,更容易唤起科研“嗅觉”。
不要对自己的科研能力说“不”
在与张鹏飞的交谈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科研的浓浓热情,但是他在本科期间从来没有有模有样地参加过一次科技竞赛。本科期间,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学习之余打打游戏,没什么突出的爱好,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以后要做一个出色的科研工作者。但是,他却从来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搞科研,他讲到:“有些人可能具有创新的天分,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做科研就会停留于表象。永远不要看低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对于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夯实基础都很重要,此外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投入思考,努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锻炼科研嗅觉,就一定能成功!”
张鹏飞一再强调,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发了一篇博士毕业论文,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只要在日常学习中充分做好知识储备,保持对科研事业的兴趣和热情,不畏艰难,踏实严谨,自信谦逊,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平凡人。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