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是寻常 于无声处听凯歌——记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人 宫声凯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17-01-10
只道是寻常 于无声处听凯歌
——记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人宫声凯
记者 王晴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好用的足球竞彩app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宫声凯教授从国家主席好用的足球竞彩app手中接过了红彤彤的证书,他凭借研究项目“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北航人就要为祖国航空事业做点贡献”
80年代初,宫声凯公派到日本留学,1994年回国后曾担任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谈到当初回国时的想法,宫声凯说:“我是一名中国人,为国奉献是最正常的事”,“虽然说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我认为,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中国人就要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一点贡献。”
回国20余年来,宫声凯始终致力于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一体化研究,因为想要提高发动机推重比,提高涡轮前进口温度是重要途径之一,将低热导率的陶瓷材料涂覆于高压涡轮叶片的表面所形成的热障涂层,可以有效地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提高涡轮前进口温度。但是一直以来,只有乌克兰和德国在这方面有自主生产能力,“不想受制于人”的想法始终贯穿着宫声凯的科学研究。在几乎完全空白的大背景下,宫声凯与其团队一起,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对叶片热障涂层的迫切需求,一步步进行自主研发,自己购买设备、研发先进性技术、进行实际应用,终于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众多“空白”,研制生产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涂层制备关键设备,极大地保障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目前,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高性能航空发动机上获得批产应用。
面对国家需要,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宫声凯从未想过退缩,他认为,做科研的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有一股韧劲,目标明确就决不能放弃。他奋勇当先,始终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2016年北航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表彰大会上,宫声凯被授予“共产党员十杰”优秀称号,正是这种崇高而又执着的信仰,指引着宫声凯在学术科研之路上不断创新,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我是一个把每一枚漂亮珍珠串在一起的人”
2006年,凭借当时先进的第一代涂层材料技术,宫声凯作为主要团队成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但他并没有满足,他认为随着国际上对航空发动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的工艺和结构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于是,“长寿命”“耐高温”“高可靠性”,成为了宫声凯向着更高目标研究奋斗的关键词,不断攀登。在第一代热障涂层工艺研发及进口装备改造的基础上,宫声凯带领其团队自主发明了两种具有耐超高温、高隔热的新型热障涂层材料,同时还发明了两种具有高隔热和长寿命的新型热障涂层结构及制备技术,在世界上也率先实现了1300℃级别热障涂层在发动机热端部件上试用,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主要团队成员,宫声凯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防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而获得荣誉无数的他却一直保持着及其低调、平和的心态,看淡一切荣誉和奖励。在网上查询关于宫声凯的采访宣传,更是寥寥可数。当问到对于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感想时,宫声凯笑着摆摆手说:“真没什么感想,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踏踏实实地”。
“我认为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像一枚漂亮的珍珠,我只是把每一枚珍珠串在了一起,离开我的团队,我什么也做不成,未来,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宫声凯补充道。
教学工作、研究生培养、科研任务、曾经还有学院的管理工作,宫声凯的一天日程常常排的满满当当的。白天没有时间,就挤夜晚的休息时间。宫声凯经常在一天工作结束后,搭乘最晚一班航班飞往外地工厂,夜里到达后和自己的学生探讨课题研究情况,白天到工厂里与工人们一起做实验,晚上再搭乘最晚一班航班飞回好用的足球竞彩app。他办公室的灯光几乎总是材料学院最后熄灭的那几盏之一,这在学院几乎众人皆知。“我刚来到宫老师课题组时,师兄告诉我,‘堵截’宫老师的秘诀就是晚上11点以后来他办公室,他准在。”“每天晚上10点多我准备回宿舍时,经常看到宫老师拿着杯子泡了一大杯浓茶,今天宫老师又不知道要熬到几点了。”宫声凯团队中两位博士生如是说。
正是这样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创新,宫声凯带领其团队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热障涂层的研制与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教不好书的老师搞不好科研”
回国二十多年来,宫声凯培养出30多位博士、80多位硕士,可谓“桃李满天下”。
“精心育英杰,心系国与家”。正是怀着这种思想,才有他在热障涂层领域研究中取得的多个“第一”的成就。“创新、务实、勤奋、认真”这八个字贯穿着宫声凯的科研道路,也是他为人为师、做科研、做学问的宗旨。
教学与科研是一名教授学术生涯的两个主旋律,在科研或者教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大有人在,但是能够平衡两者关系的人却不多见。宫声凯对此的理解是:“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教课是一名教师的天职,尽最大努力教好学生也是对自己的促进,教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思维的缜密性、连贯性、逻辑性,我认为,一名教不好书的老师一定搞不好科研。”
一位宫声凯的博士生回忆第一次与宫老师见面的场景,说道:“第一次见宫老师,心里稍微有点小紧张,毕竟是那么‘牛气’的教授,结果我还未开口,宫老师直接笑着握住了我的手,并且是双手握住的,这让我的心一下子温暖了起来。”
宫声凯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并且备课非常认真。有次在办公室备课做ppt,宫声凯跟他的博士生交流说道:“备课的同时也是我学习的过程,虽然这些概念和知识我都懂,但是如何把它通俗易懂地给本科生讲明白,是我需要继续学习钻研的。”“宫老师是我们的恩师,更像是我们的朋友,他对待学生的用心,对我们不遗余力地培养,是我们永远忘不了的恩情”
低调、平易近人、务实,是宫声凯的人生写照,也同样是他带领团队的真实写照。宫声凯曾说过,“只要能为国家航空事业真正做一点事情,做出一点点贡献,这比任何宣传都让我高兴。”而谈到对于老师获得国家最高奖励的想法时,宫声凯的学生们无一例外地都是说道:“希望宫老师多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宫老师20多年来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断探索着、研究着,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团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宫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会继续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防,为祖国航空事业做贡献。”
这是宫声凯的心声,也是其团队的心声,更是无数北航科研人的真实写照……
后记:与宫声凯教授约定采访事宜的时候,他刚刚风尘仆仆的从外地出差回来。在采访过程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宫老师向记者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语气时而平静却透着坚定,时而激动富有感染力,带记者走进那充满艰辛而又精彩纷呈的峥嵘岁月。
因为宫老师研究的课题是涉密项目,所以并不能过多的进行宣传,宫老师也始终对记者说,“不要宣传我,这真的没什么的。”看着宫老师的笑容,我突然想到了那句经典之问:“也许你正做着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你只能默默无闻,你,准备好了吗?” 我想,宫老师20多年来,用他最真实的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学者风范,就是如此。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