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的足球竞彩app

论读书

发布时间: 2014-12-19 / 点击数:

  读古今中外之奇书,一如饕餮。
  读书论道,世人数说纷纷纭纭。一如金圣叹潇洒筛选“天下才子必读书”,又如苏东坡慷慨“立志读尽人间书”。世人对于读书的看法,各有千秋。
  其中最实用的一种论调,说给知行书院正值年少的同伴们听,是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在论及读书时的寄语:“性灵可决定面目。”
  所谓性灵,即是在长期的思想碰撞中获得的圆融灵动的书生品性,是性格现于外表的那一部分。
  当下的女孩们,正处在最爱美的年纪;当下的男生们,也不吝修饰发型偶尔耍帅。时尚资讯、形象圣经虽不至占据学生们的生活,但也赚足眼球。我们“忙于和全世界接头”,认为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美化形象,其实不然。
  大文豪苏轼给今天爱美的年轻人们上了一课:“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内在气质。这种气质是化妆品和精美服饰不能带给我们的,也是我们同这个茫茫精神世界“接头”的重要渠道。精神自物质中来,却高于物质。选择了读书,就选择了一个较高的精神起点。若爱美,不如从读书开始。
  那现在的我们,应该读一些什么书呢?
  仅就文学而言,重温经典正如给灵魂镀金,契诃夫、托尔斯泰、康帕斯托乌夫斯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川端康成、奥威尔、罗曼罗兰、茨威格、卡夫卡、雨果、海明威、马尔克斯、沈从文、丰子恺、汪曾祺、孙犁等人,著作美感之圆融堪称极品。品味当代作家的作品一如和精神世界的同伴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前者给予我们的精神构成一点务虚的和形而上的元素,而这恰恰最接近语言真相和生命真相。后者让我们不至于脱离现实生活,成为有时代感的知行人。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它能让你美好而自足地面对世界,一本109万字的巨著,传递出厚重的精神的端庄和美感。
  丰子恺、王世襄,是我非常喜爱的两位生活大师,是那种“长大成人却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是那种让你对“热爱生活”投赞成票的人。王开岭曾经开玩笑地说过,“多读他们,可防抑郁或自杀。”“穿越浊世的丰子恺,是顽强地将童心贯穿一生的人,他安静的灵魂,像草木,不依赖任何条件。”罗曼罗兰有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好的书和作家本人,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点,文学的无用之用,就体现在给予我们知识的经典与厚重感,生活的勇气与信念。
  而处在哪个人生阶段的人应该更多地去读书呢?答案无疑是正当时的我们。原因又是什么呢?
  原来,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会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长以后,书对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这个时候,我们也需要一些务实的书籍。
  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方式,多来自于阅读,它帮助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心灵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风光。与文史哲书籍不同,很多的专业书籍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给予我们更多直接的启示。但即便如此,读书也不等同于查字典,不仅仅是“有用”,它的价值不是速效的,它是缓释的,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是庄子之谓“无用之大用”。
  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哪里来?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所谓“性灵可决定面目”,大抵如此。
  一个人,能不能在精神和行动上建立起与时代的关系,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象和格局。他要具备两种能力:恨的能力和爱的能力。你的关怀力越大,就越会激发这两股力量,爱得越深沉,就会更深刻地看清爱的敌人,遭遇那些威胁美好事物的东西,你就要去抗争,去保卫,为了爱,为了你爱的人和事。爱与恨,既属于感情,也属于理性,是交织在一起的。
  作为北航学子的我们,要关心时代,要关注我们这个生存共同体的遭遇和命运,责任有多大,才情就有多大。一个优秀的读书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赤子。我们今天去读书,去领悟,很大程度上基于我们的赤子身份“他在一个措辞不清的黄昏里,具有罕见的说是与不是的坚决与彻底能力。他在一个虚无主义的沙漠中,以峭拔的姿态和锋利的目光,守护着美与良心。”
  “我们能否在抵抗阴暗和障碍之余,在深深的疲惫和消极之后———仍能为自己攒下一些美好、明净的生命时日,以不至于太辜负一生?”
  “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
  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人的事,干净而自由,很纯粹,很私人,很彻底。文学是一个人献给世界的爱情。
  但它却比爱情更加日常而让人习惯。如《浮士德》所言:“知识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唯将读书所沉淀的理性内容加诸于生活,才能真正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一个以国家为己任的人,一个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不断奔波不断付出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李慧)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