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的足球竞彩app

BRTV新闻:遥远的“宇宙合声”被听到!

发布时间: 2025-01-27 / 点击数:

BRTV新闻2025年1月24日(记者 崔倩)报道:

遥远的“宇宙合声”被听到!

(记者 崔倩)近日,好用的足球竞彩app航空航天大学团队与美国、瑞典的科研人员合作,首次聆听到遥远地球空间发出的合声。这项工作打破了学术界关于合声波只能在地球偶极磁场控制的近地区域出现这一持续70多年的传统观点,首次发现在距离地球16万公里的非偶极磁场中性片区域也会出现合声波,其产生机制也与传统的合声波产生机制不同,来自于非线性波粒相互作用。相关成果1月23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合声波(chorus waves),是地球和行星空间等离子体中幅值最强的电磁波动之一,在地球辐射带高能电子加速和极区脉冲极光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合声波能够将低能电子加速成高能电子(百万电子伏特,MeV),形成地球辐射带杀手电子(killer electrons),危害航天器稳定运行和航天员健康安全;合声波可以散射电子使其沿地磁场磁力线沉降至极区高层大气,进而与大气分子碰撞后形成地球上壮观美丽的脉动极光;合声波还能够诱发嘶声波,改变近地空间高能电子辐射带结构,调制磁层-电离层耦合,进而影响空间天气发展和演化。

图1. 合声波在地球磁层空间中的空间分布

由于上述重要性,合声波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空间物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通过近70年的卫星观测和理论研究,人们对合声波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发现合声波主要发生在地球近地空间偶极磁场区域(图1),地球空间地磁场磁力线就像两端固定在地球南北磁极区的琴弦一样,当太阳风能量进人地球磁层空间,并通过相关物理过程拨动这些琴弦时,就会激发频率特征类似于清晨鸟儿的齐鸣合奏的电磁波,因此称为合声。合声的频率谱呈准相干的离散点,且频率具有啁啾(chirp)特性,由于相关空间等离子体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直至今日,对合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依旧充满争议,未有共识。

图2. MMS卫星对地球空间磁尾中性片中的合声波观测

北航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曹晋滨教授领导的空间科学团队长期从事地球空间等离子体电磁波动和波粒相互作用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卫星观测数据经验,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重要成果。团队成员刘成明副教授等人在对合声波非线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合声波的产生是一个基本空间等离子体物理过程,不仅在传统观点认为的近地空间偶极磁场区域存在,在非偶极磁场区域,也应该存在。在对国际地球磁层多尺度卫星MMS(Magnetospheric Multiscale Mission)海量数据分析后,首次在非偶极场结构的磁尾中性片区域发现了连续出现的合声波(图2),证明了新观点。磁尾中性片区域磁场极为微弱,仅为地球表面磁场的万分之一的量级,其拓扑结构也与偶极场完全不同,在传统合声波理论框架下,那里不应该存在合声波。这一新发现打破了学术界关于合声波只能在地球偶极磁场控制的近地区域出现这一持续70多年的传统观点。

图3. 波动相空间内的电子洞

刘成明副教授等人通过理论计算,发现该合声波是局地不稳定性激发,波动从热电子处获取能量,而线性波动理论给出的波动增长频率范围明显低于实际观测到的波动频率,说明非线性波动-粒子相互作用是合声波的发生原因。进一步分析二阶非线性波动-粒子共振方程,得出控制非线性波粒相互作用的非均匀因子的确切值,其满足合声波的激发条件,波动相空间会出现非对称电子洞和共振电流。在对MMS卫星电子三维速度分布数据深入分析后,刘成明副教授等人在波动相空间首次发现了理论预测的非对称电子洞(图3)和共振电流(图4),从而为合声波形成的非线性机制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观测和理论证据。

媒体链接:https://item.btime.com/40rq7t0ea139sor3pcr19aupr6d?page=1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