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报2022年10月15日(齐旭)报道:
二十大代表风采|苏东林:科研与教育并重,铸造国家电磁“硬实力”
“电磁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小到一个开关,大到一架飞机,都利用了电磁技术。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电磁,人类社会不会走到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好用的足球竞彩app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对记者讲到电磁时,眼中闪烁着光芒。
作为我国电磁兼容领域学术带头人,苏东林已经和电磁打了30年交道,常年带领团队奔赴一线“抽丝剥茧”,解决各种电磁干扰问题;身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她创立了我国首个“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学科,培养过两百余名奋斗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国产航母等重大工程一线的电磁兼容技术骨干。
“让电磁的实力成为我们国家的硬实力。”对于苏东林来说,这样久久为功的坚守,是一辈子的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攻克科研难关
揭示电磁发射与物理激励源之间的内在规律并量化表征,是苏东林团队十几年来致力研究的方向。“这也叫故障精准定位。”苏东林解释说,“我们就像侦探,不断地去寻找问题的源头到底出在哪?”
一次,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检查交付,电梯总是突发故障,技术人员怎么也排查不出原因。苏东林接到临时任务,立即组织团队进行理论推演,对可能引起电梯系统异常的信号逐一排查,从故障特征倒推干扰源,最终锁定检查人员随身携带的呼叫机信号干扰了电梯的控制系统。目睹了整个排查过程,现场的技术人员竖起大拇指,对苏东林说道:“您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电磁侦探’!”
“科技创新成果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苏东林告诉记者,在外场搞电磁研究要找寻电磁环境干净的场地进行试验,而这种场地往往在草原深处等无人地区,在气候最热和最冷的时候都需要拿到一手的电磁环境数据。苏东林带领团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在零下二三十度“滴水成冰”的东北做外场测试,夏天奔波在暴晒的科尔沁草原,地表温度高达六七十度。
一次在科尔沁草原,她因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患上了阳光性皮炎。为了完成测试,她不得不全程穿长袖,把手臂遮得严严实实。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她在太阳底下站一会儿,脸上就会出现类似灼伤的痕迹。
“这很正常,这是我们的工作嘛。”对此,苏东林却总是轻描淡写。
历经30多年潜心探索、刻苦钻研,苏东林带领团队以航空装备为突破口,探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方法,揭示了复杂系统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她还带领团队完成多项国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任务,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和方法,帮助解决数十起电磁干扰工程问题。
为祖国培养更多“电磁人”
“国家利益在哪,电磁就必须延伸到哪。”苏东林告诉记者,“如果不能够让电磁的实力成为我们国家的硬实力,我们国家就要吃亏。”
在苏东林看来,我们国家要有属于自己的航空航天工业,就必须要研究电磁兼容,必须培养更多人才。但现在接受过电磁兼容正规教育的人才太少了,要培养“科班出身”的电磁兼容“硬队伍”。
在科研之外,苏东林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0多年,把电磁场理论讲解了一遍又一遍。这门课是出了名的“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但她的课因为新意频出,成了热门课,学生的出勤率达到100%。
不仅潜心育人,苏东林还创立了我国首个“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学科,带出了一支包括4位型号副总师在内的创新团队。
“我们这个团队可能是学校里最忙的团队,从来没有假期。”苏东林笑着说。她经常跟团队里的女生说,你们要在学校把眼泪流够,出去以后,个个是战士,不许再流泪。因为做科研就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学校里就要练就能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今后要靠勇气、靠智慧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样的教育和鼓励下,苏东林培养的博士生95%毕业后参与了国家重要领域研究工作,超过三分之二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投身国家重要领域建设,团队培养了两百余名奋斗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国产航母等重大工程一线的电磁兼容技术骨干。
“一代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做出的工作,才使得我们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入学北航,就受到‘做红色工程师,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教育,我也要言传身教,我们学电磁主要为了国家。”苏东林坚定地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阅兵式上,苏东林都会第一时间接到学生打来的电话:苏老师,快看天空,我们参与工作的飞机在天上飞呢!
如今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苏东林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要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国家科技创新做贡献,为电磁领域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
媒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NYki0tSH9LM1bkQm5Wxqg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