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高小鹏——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教育初步实践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14-12-19
编者按:新浪网文化频道2014年11月28日刊发好用的足球竞彩app计算机学院高小鹏副教授在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的小型座谈会的发言。北航新闻网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计算机专业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工科专业,是否有必要开展人文通识教育?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今后面临怎样的挑战。有一种说法,现代工程领域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大工程时代。虽然目前似乎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人们普遍认为大工程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的综合,即工程项目规模大、涉及领域广,系统复杂程度高,参与主体多,知识与技术密集,并且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大。例如,过去盖一个楼,可能只要土木工程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但今天当我们修建一个摩天大楼时光有土木工程方面的知识就不行了,还要具有环境、人文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计算机专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几乎社会每一个领域里,那么这个专业和其他领域的知识的交融也就变得特别密切。所有这一切的变化,让我们深切感觉到现代工科类专业面临的挑战就是综合交叉,是学科的复合、知识的复合、人员的复合。这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能够从事这个领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观察下我们领域里的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不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们通常在人文方面都颇有修养,对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很熟悉。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科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专业至上的认识,其带来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人文方面的内容在教育中被逐渐削弱掉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教育中的政治思想、历史等课程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教育。由于高考的现实存在,当前中小学教育基本上不教这类知识。就我个人来看,目前教育体现了很强的功利性,即教育是以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如果学的知识不能够解决非常具体的问题,我们往往会认为这个知识没用,而没用的就不必教也不必学。
但教育不能太功利,特别是人文方面的培养,绝不是立竿见影的。在北航发布的《通识教育白皮书》里,我执笔撰写了理工科人文素养这一章。我在阅读其他文章时觉得有一个词特别好,叫做“养成”。养成的意思逐步形成,不是说今天我跟你说了,你明天就能把它建立起来。它需要一个非常长时间才能达成。可是由于我们功利主义的存在,我们在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这件事情不行、有问题,我们就把它给砍掉了,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教育问题之一。
我们选择在计算机专业开展人文教育,有多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思维模式。目前工科人才培养由于长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因此人才的专业知识或许很深,但思维宽度时有不足。但对于前述的大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领域人才会聚的领域,如果希望在这里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成为领军人才、领导人才,那只有专业的深度而没有思维的宽度是不足的。换句话说,将难以成为驾驭型的人才的。
我个人认为人文教育在这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思维训练的作用。比如现在有一门讲西方和东方美术的课,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对美术从多维度看问题的训练。只有从不同的纬度来考察这一个事物,我们才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这个事物。思维训练的另一个问题是能否打破思维局限性。我认为人文通识课在这方面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专业类课程经常是有固定答案的,或者基本没有固定答案但其答案往往也不会有巨大的偏离度。而反观人文类课程,几乎很难有相近甚至标准答案,是典型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训练是有益的,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辨能力。毕竟我们今后面临的大量复杂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它往往是综合权衡之后才得出的一个结论。很显然,能否驾驭这类问题,思维模式就很关键了。人文通识课程中讨论的内容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所以更要求学生需要经过多角度、多维度的去思考,然后得出来一个自己认为可行的一个结论。所以,我认为人文通识类课程对思维的训练很关键。
除了很好的学识和思维方法外,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因素是在一个领域内的持之以恒。我们经常说告诉学生说应该持之以恒。但其实怎么做到持之以恒并不简单!我们一说到持之以恒,往往只看到了其刚的一面,即不向问题低头。有一次聊天中学习这么一个短文:老和尚问小和尚,有没有见过一条河是直直的流入大海的?小和尚说没有。老和尚再问为什么。小和尚想半天没有想出来。老和尚话锋转折:首先它是不是达成了目标?它达成了,最终汇入大海了。从西一路向东最终涌入大海,这就表示了它的坚持、执著,整个历程是执著的。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它懂得权衡,因为有些问题绝不是当下能够迅速解决的。为了一个总目标的达成,你在当下可能需要做适当的妥协。这个小故事揭示了刚与柔是一个杰出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就是坚持与妥协并重,即刚柔并济。自然科学研究通常是独立一人或少数几人,而大工程就不一样了,往往有多重诉求,如功能、性能、成本等,同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除了技术、资金、时间等,还会受到团队、政治、环境等非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一个成功的大工程往往是妥协的结果。
所有这些素质,我觉得在人文通识教育当中都能够有所训练。在有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以后,我就在想那我该怎么去做这件事情。2011年,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入选了教育部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为此我们计算机学院在2011级新生中组了20人的一个小班。我对于实验班的定位是进行一些有益并且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好用的足球竞彩app计算机学科在教育部2013年排名中位居第4,这说明我们的专业水平已经相当高,故我的一个判断是在专业之外是否能再重点加强其他一些教学内容----这就是人文教育。2012年我们聘请了社科院的一个老师,给我们学生讲一些人文的东西。当时定位是讲讲哲学的东西。一个学期后,从学生的调查反馈来看不很理想,老师自己感觉也不算特别理想。原因想来也很简单,首先是第一次,大家都不熟悉;其次是社科院的老师是研究人员,可能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并不擅长。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高全喜老师,才知道高研院已经开始在北航推行通识教育了,北航文科这边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当时听了高老师的介绍就感觉非常好。虽然说可能他们做的那些课未必一定适合我们计算机专业,但不管怎么说,那样认识问题的新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是以前北航所未见的,至少我未见。可以说双方一拍即合!高老师以前在文科这边做了一些工作,现在也希望在理工科做。由于北航是理工见长的学校,因此我个人看法是,在理工科做好人文通识教育对于北航搞人文通识是决定性的。双方协商后决定在计算机专业先做人文通识教育试点。计算机学院学生体量不小,一届200多人,跟整个文科专业的学生差不多了。2013年秋季学期,在我们一年级的新生里,我们加入了人文通识课程学习要求。事实上,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修订培养方案,因此我做了一个专断的决定:之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这个东西,我是强行加入了这个内容。高研院联合了新媒体学院和外语学院,三个学院给我们总共开了7门课。我们共有200多人分成7个小班,授课模式要求是小班授课。
这些人文通识课的教学内容很好。其中一项是很多课都要求学生每周写小论文,大概要写1000字,甚至可能更多。在我看来这个要求是特别有意义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生写东西,要么写不成完整的句子,要么就一堆辞藻的堆砌,或者词不达意,或者缺乏逻辑。人文通识课程要求写小论文,并且老师进行逐个批改,工作量非常大,教师很了不起!这对于提升写作能力、逻辑思维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定的课程包括《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西方哲学导论、文学与人生、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博弈论。我认为这7门课分布非常好,覆盖了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这样几个分类里头自己选择。他在前三个学年中每个学期都要学一门。之所以要求每个学期只学一门并循序渐进持续六个学期,是因为我认为人文素养是慢慢养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我们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这个学期你学的是哲学,我希望你下个学期就不要选哲学,比如选艺术的东西,其目的在于希望能够通过不同性质的课,对他们进行不同的刺激和培养。
上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做了一次调查问卷,结果跟我预期的判断大体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学生对于学人文通识课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大概有77%学生觉得是很好或不错。他们说“不错”,按照我们中国人一般的理解,就是认同了。还有20%的学生不完全认同。我觉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二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以来,过强的专业教育,特别是我们始终在强调的数理化这些东西已经给大家彻底洗脑了。每个学生都认为数理化之外的东西不重要,如果学的不是理工科的东西,他就觉得这东西全是垃圾,全是你硬塞给我的,本能地会产生抵触。因此对于77%的认同率,我个人非常非常满意,因为我们不能够指望在中小学包括幼儿园阶段十多年的人文教育缺失,在今天通过一个学期的一门课的教育就彻底把它扭转了。最初时,我预测能有一半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就很了不起了,但现在的数据表明我们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走出去了。我相信,如果坚持下去,这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期这么不断地学习,可能就会逐渐发生变化,并且这样一种变化可能会形成一种传统并传承下来,去逐渐影响下面的学生。
在2013年做了这样一个尝试以后,我们在2014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计算机学院就做了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就是我要求今后在我们的培养方案里更加充分的体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新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从原来接近170个学分下降到140个学分。如此大幅度压缩学分意味着剩下的每一个学分都应具有很高的价值。在140个学分里面,其中有12个学分是人文通识课程。新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修6门人文通识课,从大一到大三,每学期一门课。这个模式大概就跟国外大学的模式差不多了,即一个学期学3门左右专业主课同时再学1门人文类的课程。
我们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跟踪调查,与高研院一起做定量的研究和分析,看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以后,人文通识教育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虽然说那样的一个量化的结论,现在还没有得出来,但是从目前初步的情况来看,我持乐观态度。我认为对于北航这样一个以工科见长的学校来说,确确实实需要去加强它的人文教育,因为我们的专业教育已经很强了,我们急需去补的是另外一个短板。我认为这个短板就是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超越其学科的知识面和思维宽度。而这,正是人文通识教育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高小鹏: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教育初步实践
高晓鹏,好用的足球竞彩app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
高晓鹏,好用的足球竞彩app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
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计算机专业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工科专业,是否有必要开展人文通识教育?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今后面临怎样的挑战。有一种说法,现代工程领域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大工程时代。虽然目前似乎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人们普遍认为大工程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的综合,即工程项目规模大、涉及领域广,系统复杂程度高,参与主体多,知识与技术密集,并且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大。例如,过去盖一个楼,可能只要土木工程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但今天当我们修建一个摩天大楼时光有土木工程方面的知识就不行了,还要具有环境、人文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计算机专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几乎社会每一个领域里,那么这个专业和其他领域的知识的交融也就变得特别密切。所有这一切的变化,让我们深切感觉到现代工科类专业面临的挑战就是综合交叉,是学科的复合、知识的复合、人员的复合。这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能够从事这个领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观察下我们领域里的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不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们通常在人文方面都颇有修养,对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很熟悉。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科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专业至上的认识,其带来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人文方面的内容在教育中被逐渐削弱掉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教育中的政治思想、历史等课程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教育。由于高考的现实存在,当前中小学教育基本上不教这类知识。就我个人来看,目前教育体现了很强的功利性,即教育是以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如果学的知识不能够解决非常具体的问题,我们往往会认为这个知识没用,而没用的就不必教也不必学。
但教育不能太功利,特别是人文方面的培养,绝不是立竿见影的。在北航发布的《通识教育白皮书》里,我执笔撰写了理工科人文素养这一章。我在阅读其他文章时觉得有一个词特别好,叫做“养成”。养成的意思逐步形成,不是说今天我跟你说了,你明天就能把它建立起来。它需要一个非常长时间才能达成。可是由于我们功利主义的存在,我们在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这件事情不行、有问题,我们就把它给砍掉了,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教育问题之一。
我们选择在计算机专业开展人文教育,有多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思维模式。目前工科人才培养由于长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因此人才的专业知识或许很深,但思维宽度时有不足。但对于前述的大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领域人才会聚的领域,如果希望在这里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成为领军人才、领导人才,那只有专业的深度而没有思维的宽度是不足的。换句话说,将难以成为驾驭型的人才的。
我个人认为人文教育在这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思维训练的作用。比如现在有一门讲西方和东方美术的课,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对美术从多维度看问题的训练。只有从不同的纬度来考察这一个事物,我们才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这个事物。思维训练的另一个问题是能否打破思维局限性。我认为人文通识课在这方面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专业类课程经常是有固定答案的,或者基本没有固定答案但其答案往往也不会有巨大的偏离度。而反观人文类课程,几乎很难有相近甚至标准答案,是典型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训练是有益的,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辨能力。毕竟我们今后面临的大量复杂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它往往是综合权衡之后才得出的一个结论。很显然,能否驾驭这类问题,思维模式就很关键了。人文通识课程中讨论的内容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所以更要求学生需要经过多角度、多维度的去思考,然后得出来一个自己认为可行的一个结论。所以,我认为人文通识类课程对思维的训练很关键。
除了很好的学识和思维方法外,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因素是在一个领域内的持之以恒。我们经常说告诉学生说应该持之以恒。但其实怎么做到持之以恒并不简单!我们一说到持之以恒,往往只看到了其刚的一面,即不向问题低头。有一次聊天中学习这么一个短文:老和尚问小和尚,有没有见过一条河是直直的流入大海的?小和尚说没有。老和尚再问为什么。小和尚想半天没有想出来。老和尚话锋转折:首先它是不是达成了目标?它达成了,最终汇入大海了。从西一路向东最终涌入大海,这就表示了它的坚持、执著,整个历程是执著的。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它懂得权衡,因为有些问题绝不是当下能够迅速解决的。为了一个总目标的达成,你在当下可能需要做适当的妥协。这个小故事揭示了刚与柔是一个杰出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就是坚持与妥协并重,即刚柔并济。自然科学研究通常是独立一人或少数几人,而大工程就不一样了,往往有多重诉求,如功能、性能、成本等,同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除了技术、资金、时间等,还会受到团队、政治、环境等非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一个成功的大工程往往是妥协的结果。
所有这些素质,我觉得在人文通识教育当中都能够有所训练。在有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以后,我就在想那我该怎么去做这件事情。2011年,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入选了教育部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为此我们计算机学院在2011级新生中组了20人的一个小班。我对于实验班的定位是进行一些有益并且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好用的足球竞彩app计算机学科在教育部2013年排名中位居第4,这说明我们的专业水平已经相当高,故我的一个判断是在专业之外是否能再重点加强其他一些教学内容----这就是人文教育。2012年我们聘请了社科院的一个老师,给我们学生讲一些人文的东西。当时定位是讲讲哲学的东西。一个学期后,从学生的调查反馈来看不很理想,老师自己感觉也不算特别理想。原因想来也很简单,首先是第一次,大家都不熟悉;其次是社科院的老师是研究人员,可能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并不擅长。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高全喜老师,才知道高研院已经开始在北航推行通识教育了,北航文科这边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当时听了高老师的介绍就感觉非常好。虽然说可能他们做的那些课未必一定适合我们计算机专业,但不管怎么说,那样认识问题的新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是以前北航所未见的,至少我未见。可以说双方一拍即合!高老师以前在文科这边做了一些工作,现在也希望在理工科做。由于北航是理工见长的学校,因此我个人看法是,在理工科做好人文通识教育对于北航搞人文通识是决定性的。双方协商后决定在计算机专业先做人文通识教育试点。计算机学院学生体量不小,一届200多人,跟整个文科专业的学生差不多了。2013年秋季学期,在我们一年级的新生里,我们加入了人文通识课程学习要求。事实上,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修订培养方案,因此我做了一个专断的决定:之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这个东西,我是强行加入了这个内容。高研院联合了新媒体学院和外语学院,三个学院给我们总共开了7门课。我们共有200多人分成7个小班,授课模式要求是小班授课。
这些人文通识课的教学内容很好。其中一项是很多课都要求学生每周写小论文,大概要写1000字,甚至可能更多。在我看来这个要求是特别有意义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生写东西,要么写不成完整的句子,要么就一堆辞藻的堆砌,或者词不达意,或者缺乏逻辑。人文通识课程要求写小论文,并且老师进行逐个批改,工作量非常大,教师很了不起!这对于提升写作能力、逻辑思维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定的课程包括《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西方哲学导论、文学与人生、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博弈论。我认为这7门课分布非常好,覆盖了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这样几个分类里头自己选择。他在前三个学年中每个学期都要学一门。之所以要求每个学期只学一门并循序渐进持续六个学期,是因为我认为人文素养是慢慢养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我们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这个学期你学的是哲学,我希望你下个学期就不要选哲学,比如选艺术的东西,其目的在于希望能够通过不同性质的课,对他们进行不同的刺激和培养。
上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做了一次调查问卷,结果跟我预期的判断大体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学生对于学人文通识课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大概有77%学生觉得是很好或不错。他们说“不错”,按照我们中国人一般的理解,就是认同了。还有20%的学生不完全认同。我觉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二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以来,过强的专业教育,特别是我们始终在强调的数理化这些东西已经给大家彻底洗脑了。每个学生都认为数理化之外的东西不重要,如果学的不是理工科的东西,他就觉得这东西全是垃圾,全是你硬塞给我的,本能地会产生抵触。因此对于77%的认同率,我个人非常非常满意,因为我们不能够指望在中小学包括幼儿园阶段十多年的人文教育缺失,在今天通过一个学期的一门课的教育就彻底把它扭转了。最初时,我预测能有一半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就很了不起了,但现在的数据表明我们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走出去了。我相信,如果坚持下去,这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期这么不断地学习,可能就会逐渐发生变化,并且这样一种变化可能会形成一种传统并传承下来,去逐渐影响下面的学生。
在2013年做了这样一个尝试以后,我们在2014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计算机学院就做了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就是我要求今后在我们的培养方案里更加充分的体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新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从原来接近170个学分下降到140个学分。如此大幅度压缩学分意味着剩下的每一个学分都应具有很高的价值。在140个学分里面,其中有12个学分是人文通识课程。新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修6门人文通识课,从大一到大三,每学期一门课。这个模式大概就跟国外大学的模式差不多了,即一个学期学3门左右专业主课同时再学1门人文类的课程。
我们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跟踪调查,与高研院一起做定量的研究和分析,看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以后,人文通识教育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虽然说那样的一个量化的结论,现在还没有得出来,但是从目前初步的情况来看,我持乐观态度。我认为对于北航这样一个以工科见长的学校来说,确确实实需要去加强它的人文教育,因为我们的专业教育已经很强了,我们急需去补的是另外一个短板。我认为这个短板就是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超越其学科的知识面和思维宽度。而这,正是人文通识教育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