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联动齐抗疫 攻坚克难谋发展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0-03-13
北航新闻网3月13日电(通讯员 郭萌)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防控启动之时,正值腊月二十九,师生分布在天南海北,增加了工作难度。而医工板块的“兄弟”中,有资格最老、但建院还不到12年的生医学院,有刚刚成立仅一个多月的医工学院,更有学校人才改革特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下设的3个高精尖中心。板块中,编内与聘用并存、海内外港澳台构成多样、跨学院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交织,更是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导师,其复杂状况不言而喻。
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生医学院党委第一时间响应校党委的指示精神,凝心聚力,果敢担当,协同医工学院和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动员党、政、工齐上阵,全面统筹谋划疫情防控工作。火速成立“医工联动领导小组”,建立疫情防控联动工作体系,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迎战阻击疫情。学院党委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坚守防控红线;坚持医工板块“一盘棋”,围绕疫情防控形势下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群策群力,攻坚克难谋发展;在学校党委的关怀与支持下,带领全体医工人,全力以赴应对疫情带来的各项考验。
摸清底数 四面八方筑牢安全防线
迅速响应,逐一排查。学院首先建立了“全体职工/学生-临时支部/学工队伍-医工联动领导小组-学校专项工作组”的有效信息传导机制,形成联动并逐层反馈,确保疫情防控工作下沉落实。第一时间协调新媒体与艺术学院,将逸夫科学馆等主要实验室全楼封闭。
迅速响应,全面覆盖
1月23日,院党委书记韩慧瑜同志带领生医学院组织员王颖,生医学院党政办主任蔡朕,医工学院党政办主任林欧雅、李思晔、刘天亚、腾飞等6位教工党员组建临时支部,争分夺秒,逐一摸排,随后王津墨、董仙慧、李晨、石磊晶等几位老师也陆续加入进来,成立“联动小蜜蜂”教师专组。从生医学院、医工学院到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从跨学院博士后到离退休教职工,从海外滞留职工再到港、台籍教师……不到1天时间,教师专组通过电话、微信“点对点”、“一对一”的方式,高效迅速摸排200多位教职工健康状况、行程等与疫情相关信息,形成管理台账。全面掌握教师出行动态及健康状态,无一遗漏。
创新思路 精准防控堵漏洞
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防控工作精神,领导小组坚持每日解读学校政策变化,形成防疫要点,通过院、校两级打卡相结合,采用“问卷星”小程序,每日滚动更新学校当前防控政策以及防疫知识,将学校后台数据与学院填报信息逐一校对,确保每项数据精准无误。防疫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更需要广大职工从根本上重视。教师专组从大年三十开始,通过5轮次、累计1000余人次教职工“点对点”、“一对一”电话联系,将学校的问候、学院的关怀传达到每位教职工,做到每日每人有专人对接。
每日一对一通知,了解职工需求
考虑教职工紧凑的线上教学节奏,“小蜜蜂”们坚持每天凌晨零点以后,将调查问卷和打卡页面直接推送给每位职工,凸显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性的同时,避免了部分教师的信息漏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针对滞留湖北、近期有湖北经历、接触过湖北来人、校内教职工、外籍教师或滞留海外教师、跨学院博士后、身体抱恙、离退休教师等特殊人群,学院安排专人专项每日关注其生活状态和健康状况,了解其所需所想,解决实际困难。
每日研讨,更新问卷,第一时间推送打卡信息
雪中送炭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党政、工会和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密切配合、超前布局,成立物资采购小组,从1月29日开始,组织多方力量积极筹措防疫物资,为师生雪中送炭。
来自企业和学院教工的捐助
在这其中,樊瑜波院长第一时间通过联系知名企业纳通公司获得其捐赠的口罩1000只,并向退休教职工庄逢源教授、寒假滞留学校学生等师生发放,解决了校内外师生的燃眉之急;韩慧瑜书记捐赠口罩500只;韩龙柱老师捐赠口罩500只、额温枪5把,同时在了解到个别学生经济困难不具备笔记本等线上学习设备后,韩龙柱更是为学生购置了笔记本寄送到家;2016级博士生王艳景同学在了解到学院困难后,主动联系山西颐康鑫悦医疗器械公司,慷慨捐赠口罩1000只、消毒液100瓶;王豫老师帮忙联系海外供货渠道,采购口罩8000只,同时向部分老师寄送口罩应急;生医高精尖中心采购口罩1000只;汪待发老师个人捐赠口罩1000只;采购小组成员群策群力,为后续实验室开放筹集大量物资。截至目前,各种渠道累计筹措口罩万余只、消毒液百余瓶,医工板块统筹共享。在这个“寒冬”中,他们的义举为大家送去阵阵温暖。当韩慧瑜亲自将口罩交到校内教职工手中的那一刻,老师们更是由衷感叹:“学院真是关怀备至,雪中送炭!”
疫情当前,医工体系一家亲。2月20日学院将各种物资齐备,为值班值守和日后返校做好充足准备后,分别向医工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办及脑机智能大数据、精准医疗大数据高精尖中心累计支援了1600余只口罩。与此同时,从湖北籍偏远师生到孕期、哺乳期职工,甚至境外老师,学院党委都在克服困难,想尽办法为大家寄送物资,总计为医工板块滞留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同学寄送爱心口罩150余人次,目前还在持续发放。
雪中送炭,暖心医工
疫情在国外扩散,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师和学生也是我们的牵挂。目前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5名教师、生医学院7名教师、16名本研学生身居国外,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国。我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情况,每天一对一联系,提醒境外师生注意防范。而身处境外教师、学生对学院的关怀由衷表示感动,也听从学院老师建议,筹备采购防疫物资。
身在异国他乡,也是我们的牵挂
共渡难关 协调有序
疫情的持续,使实验室启封时间变得不可预知。但是随着线上开学的到来,师生科研、学习、工作上的需求日益显现。师生工作专组通过每日联系、多轮次沟通,充分了解到师生的相关需求。领导小组多次开会,商议解决办法,研讨执行方案。
统筹调度,“氮”化危机
学院有老师反映,寒假前,在实验室的液氮罐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细胞样本,如果不能及时补给液氮,细胞将全部死亡,如此前期工作将功亏一篑,损失不可估量;另一方面,疫情当前,液氮公司无法及时配送补给,大量液氮需由相关老师自行完成,其危险性不言而喻。学院防疫工作组立即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调动实验室专职力量,已年近七旬的胡青华老师也主动请战,赶赴学校,协助制定详实的现场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从校门口的接货,到不同实验室的分配灌装,再到实验室和楼门的二次封闭,周密部署,全程做好消毒防护,最大程度降低入校带来的风险,顺利完成了液氮补给工作。
破解职工难题,传达学校温暖
为及时掌握学院师生实验需求,学院不同部门紧密配合,联防联控,采取24小时应急沟通及信息报送机制,24小时线上值守;为切实解决师生困难,制定楼宇应急开放方案,“领导-实验教师-行政老师”3人现场值班,组织有“必须”、“紧急”、“非本人不得办理“等特殊需求的非隔离期老师进院分散处理事务。
科研抗疫 深化协同促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学科综合和科技创新优势,面对国家需求和抗疫防控挑战,樊瑜波院长迅速组织相关科研力量投身抗疫科研,奋力攻关,助力一线。
青年千人常凌乾研究员带领其课题组和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用两周时间成功研制出快速、高灵敏度的多参数新型核酸检测芯片,为一线检测提供助力;青年千人张靖教授和樊瑜波教授课题组成功鉴定了新冠病毒B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位,为疫苗研发提供依据,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在bioRxiv上预印版在线发表;医工百人于健研究员与澳门大学赵琦教授合作,阐明了借助单抗隆抗体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的新机制。合作团队设计了缜密合理的抗体药物筛选路线,确保抗体筛选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樊瑜波、邓小燕教授指导下,医工百人陈增胜副教授与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临床医学、血流动力学,生物传感器,机械等)研究者组成国产ECMO研发小组,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适宜、患者可穿戴使用的新一代便携式体外人工心肺系统(ECMO)主要用于肺炎传染病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肺功能损伤重症患者救治,突破现有临床ECMO装置构造和性能限制,显著改善临床效果。
此外,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在研的临床大数据分子影像、病毒防控新型生物材料等项目也在紧张有序进行中,不久将陆续产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
线上教育不停学 彼时花开再相见
2月3日学校召开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工作部署会后,学院高度重视。保证线上开课的顺利进行,学院党政班子统一指挥,韩慧瑜书记、齐颖新院长亲自上阵,副院长蒲放、牛海军、裴葆青,副书记侯丹丹各司其职,召开10余次线上会议研讨实施方案;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教学督导组出谋划策,提供教学素材,指导教学方法;本、研教学部门和学工队伍紧密配合,为开课教师提供技术保障,为上课学生解答顾虑疑惑。
原则明确、要求清晰:先后制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延期开学阶段本科生网络流量补贴说明》、《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延期开学阶段在线课程纪律要求》(教师版&学生版)等12份实施细则文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把学校各方面要求进行细化,使每一个环节操作有章可循。
多方协同、各司其职:党政领导班子、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系主任、导师、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助教、党支部、班委会全面参与,协同作战,相互补台,使每一个环节没有遗漏。
五重保障、责任到人:每门课程从提出实施方案到完成课程准备,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任课教师自查、教务人员核查、主管领导检查、督导委员清查、正职领导抽查,保证要求执行到位。
全程参与、保驾护航:学院党政正职、教学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学督导组组长、副书记等全部加入本、研74门课程微信群,实时跟进课程进展,随时进入课堂听课,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打折”。
开学第一日
同时,为保障线上课程的顺利进行,各位任课教师积极准备的同时,学院各部门老师也全力以赴。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樊瑜波教授,对学院教学的组织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多次指导并亲自修订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德玉教授,更是身先士卒,全程参与,指导多门课程的试课;教学督导组组长孙联文教授,带领督导组成员分工协作,建立督导机制,确保课程质量。各部门全力做好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把线上教学工作落细落实,确保每门课程不断线,每个学生不掉队。
党旗所指践行初心使命 防控一线体现责任担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疫情,学院党委坚强应对,靠前指挥,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党员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成了抗击疫情的工作优势。
通过强化宣传,讲好“思政大课”。群团组织形成合力,学院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及时向全体师生传达疫情动态信息、普及防控知识、传播正能量,要求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通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与学生家长形成合力,引导学生,科学抗疫;发布《致坚守疫情防控工作岗位的诸位师生——众志成城,共抗疫情》公开信,提振全院师生信心;同时疫情期间出台《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关于“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期间的研究生助研金发放》等管理办法,强化导师思政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全面覆盖、定点帮扶,对学院全部302名本科生,每人补贴60元网络流量费,已全部发放到位;对疫区师生、在校学生、困难学生发放紧急补贴,解决师生实际困难。
学院思政工作卓有成效,全院领导每周联系疫区学生,送去温暖;学院书记韩慧瑜亲自给隔离期师生、滞留外地师生打电话,了解师生近况、解决生活工作困难;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中心主任田捷教授(农工民主党)、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旭东教授,也在密切关注师生情况,以不同形式关心关怀、帮助师生的抗疫、学习和科研工作;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刘玉战副院长,坚守岗位,积极与窦店管委会沟通,解决滞留窦店老师的具体困难;刘红教授(九三学社)也为学院线上教学出谋划策,为疫情防护宣传健康知识。学院香港籍教师陈建安由衷感慨:“在这次疫情中,充分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指挥能力、学校的组织能力和学院的执行能力,短时间内完成这么高强度的工作简直不可想象,感谢校、院领导的关心和教学管理老师的付出!”
强化学习宣传,讲好“思政大课”
而这份感动的背后,则是所有坚守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领导、老师以及学生辅导员的努力和付出。韩慧瑜同志全程在校、亲自部署,24小时随时响应;组织工程再生党支部书记孙联文教授,她既是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组织教学督导工作,又是工会主席,广泛联系群众,为大家普及防疫知识,同时也带头居家锻炼身体;此外,作为一名教师,她还负责一门350多人的大课。“小蜜蜂”专组,每日一对一联系全体教师,联防联控;在副书记侯丹丹同志带领下,分团委书记郭萌,半脱产辅导员窦丹丹、孙波、李沣骥、张星、韩迎祥、孙磊、胡小容、陈羽、张美艳,全程坚守,连续奋战,868名同学无一遗漏。此外还有充当老师们线上教学“技术顾问”的孙安强副教授;持续扎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本研两位教务秘书王江雪老师和左英娟老师…
他(她)们克服重重困难,减少与家人团聚时光,不间断、全覆盖落实学校的工作要求;他(她)们协调各方资源,努力解决疫情期间师生遇到的学习、工作、生活问题;他(她)关注疫情高发区师生情况,问候怀孕女教职工身体情况,协调处理师生因科研、教学需要入校的需求。习总书记讲到,党员同志要“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他(她)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齐心抗疫,我们在行动
这次疫情防控,对好用的足球竞彩app医工融合的协同发展既是巨大挑战也是重大机遇,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齐心抗疫,共谋发展!
(审核:韩慧瑜)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