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的足球竞彩app

南极日记(十):冰盖扎营

发布时间: 2015-01-19 / 点击数:

  12月15日中午,内陆队9辆雪地拖车、30多个雪橇一字排开,在简短的出征仪式后,浩浩荡荡的向内陆进发了,而我们机器人团队的4个雪橇就在其中。整个车队第一天的行程是送我们抵达50公里考察点,并在这里扎营过夜。由于前50公里的行进路线上布满了冰盖裂隙,驾驶雪地车的机械师事先都拿到了GPS路线,并被告知要严格的前车接后车行驶,禁止超车,可见危险就在身边。机械师告诉我们,这个路线是去年刚刚采用的,前年的路线已经发生过雪地车陷入裂隙的险情,冰盖靠近海边的流动速度每年大约有几十米,因此去年安全的路线,今年却不见得安全!

出征仪式上的PB300雪地车列队
  转眼车窗外已经是茫茫冰原,没有任何一块突起。起初的一段经常转弯,那一定是在躲避裂隙,但是从窗外看去,只有白色,哪里有什么裂隙?它就像一只躲在暗处的怪兽,早已威风八面,却少有人睹其真容,让人麻痹大意,徒生好奇。速度只有每小时10公里,但却有些颠簸,我们前面是一辆内陆队的卡特彼勒挑战者雪地车,它拖着几个油罐雪橇,卖力地前进着。内陆队的勇士们就要在这车轮上度过漫长的15天,直到抵达1300公里外的昆仑站。大约过了2个小时,外面开始飘起小雪,地面和天空都变成了白色,前车在视野里也变得模糊,这时对讲机里传出了领队的声音:大家跟紧了,现在有点白化天,别掉队!晚上5点多,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50公里的直线距离,却用了6、7个小时的车程。

数量很多的油罐雪橇


带自卸吊车的PB300
  当踏上这片冰原的第一刻,我不禁感叹到:大地是圆形的!从任何方向上,都只能看到冰雪面和天空的分界,看到无穷远!因为太空旷,这里反而显得像一座冰雪的孤岛。容不得我仔细琢磨,扎营工作紧张开始了:动力方面,机械师和沈阳自动化所的队员排除了主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的故障,生活舱和乘员舱通电了。通讯方面,我爬到乘员舱顶上架设了bgan终端的天线,调整方向对准印度洋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当天线增益足够时,联网成功了!给排水方面,在上风区设定了取水点,在下风区挖了排水坑。炊事方面,在雪橇下挖设了冷冻食品储藏点,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煮水桶、煤气灶全部到位。

带自卸吊车的卡特彼勒“挑战者”重型雪地车,可拖动5个雪橇


俯瞰即将远赴1300公里外昆仑站的内陆车队
  七点半的时候,我们按照约定给中山站拨去电话报平安,然后就开始了50公里的第一顿晚饭:牛肉白菜土豆火锅。大家边聊边吃,庆幸自从登上雪龙船以来,一路平安,一切顺利,几杯啤酒下肚以后,玩笑话也就上来了:大家吃饱后出去圈一块地,方圆30公里以内只有我们5个人,能圈多大圈多大,哈哈都是你一个人的。

内陆队队员在雪地上开会


北航科考队员在中山站以南50公里考察点扎营
  饭后,我想起了极地中心布置的搭建气象站的任务,立刻把器材和说明书翻了出来。还好,这个带数据记录仪的自动气象站恰是我们机电专业熟悉的测控领域,稍微费力的是在雪地上支起2米多高的支架,安装避雷针和地线的时候我稍微犹豫了一下:这个地方会打雷吗?接线、密封、绑扎加固,接通12V电瓶,不一会风向标上的叶轮就欢快的旋转起来,最后我兴奋的把气象站连接上三防电脑,读下了50公里的第一组数据:风速7.3米每秒,气温零下10.32摄氏度,相对湿度68.4%,气压871.9百帕,电池电压12.73伏特。

茫茫冰原,夜里12点的太阳照着地吹雪,似雾又似沙
  当我完成气象站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2点,这时候风突然强劲起来,地面上有雾升腾,像是雾,却又似沙,这就是传说中的地吹雪!它们在地上20~30公分以下的高度游走着,似有千军万马,看着热闹,却又寒意袭人。我一个人在冰雪面上凝望远处的太阳,聆听着地吹雪的呼唤,又或是示威!此刻,移动联通无线网都没有信号,大地是圆形的,我是世界的中心,太阳围着我转,也许这就是自由,而我,是这个日不落王国的主人。

变幻莫测的天空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