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12-22 / 点击数:
《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22日头版头条“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经验篇”(记者 梁丹)报道北航深化工程人才评价改革纪实:
回归工程 成就卓越
——北航深化工程人才评价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梁丹
今年9月,好用的足球竞彩app航空航天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孙俊杰在校内结束了一学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式开启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
在工程实践和产业一线育人,这是工程人才培养早已明确的路径。但是,由于学生、教师考核评优中依然存在“唯分数”“唯论文”现象,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影响了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好用的足球竞彩app航空航天大学聚焦工程硕博士培养,以准入评价、过程评价、导师评价、毕业评价等为突破口,通过打破“重分数轻技能”的招生选拔方式、“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训练”的培养方式、“重论文发表轻实际贡献”的考核评价方式等,系统深化卓越工程师评价改革,让工程人才在回归工程中成就卓越。
打破学科和学院限制,围绕产业领域选拔人、培养人
提起自己报考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的那场面试,北航2023级博士研究生刘海菲形容:那是一场特别的面试。在近10名面试官中,来自企业的专家占半数以上。
面试中,刘海菲感觉到,比起更关注专业基础知识的校内教师,企业专家更加聚焦产业问题,“企业老师问了很多技术应用层面的问题,如果仅仅在校内照着课本学习的话,回答好这些问题是很有挑战性的”。
瞄准高校在学生选拔中存在的“唯分数”和工程素养评价不足等问题,北航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和企业党组书记任双组长的校企招生工作组,强化行业企业的任务导向,联合制定招生方案。在北航,12个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联合组成的关键领域专家组,不仅参与招生,还深度参与课程研制、学生论文或报告撰写、毕业答辩等人才培养各环节。
在北航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刘火星看来,以领域为核心,联合校企力量共同进行招生,打破了以学院、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招生培养模式,为选拔和培养跨学科工程人才带来了更大空间。“以学科为核心聚集人才、资源,是
以学科内在联系为逻辑的,而以领域为核心,这种内在联系变成了产品。一种产品会涉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院和不同的企业,因此,对学生的选拔标准和培养方式也会更加多元和复合。”
入选卓越工程师计划后,在校内外导师联合组成的导师组指导下,刘海菲确定了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在企业导师的建议下,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即将投入的研究充满期待。”刘海菲说。
“我们希望改变过去只关注知识掌握的招考形式,更加注重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同时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融合思维的优秀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面向关键技术和前沿领域培养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师。”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徐明说。
扭转“理科化”倾向,突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考核
面向当前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未来3年,孙俊杰将在企业里完成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这样一个真实、充满挑战的工程实践模式,让孙俊杰倍感兴奋。
“在企业实践中,我们形成的技术报告、总结报告,或者一些新发明、新装置,都能被认定为成果,这给了我们更多追求创新、自由发展的空间。”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的首批学生,孙俊杰认为,学校围绕工程人才评价改革的“整个大方向是明确的,能激励人的”。
目前,除了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倡导以工程实践作品代替论文作为课程作业外,北航已经明确不再把学术论文发表作为工程硕博学生申请学位的强制性要求,并鼓励学生以大型工程项目的论证、设计或实施为背景的技术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提高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工程一线。
一段时间以来,产教脱节、工程实践训练不足是我国工程硕博士培养中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和企业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诟病之处。
以集成电路专业发展为例,从40多年前产业发端到现在,硅始终是半导体行业最为重要的材料。但与此同时,为了追求文章发表,高校存在过度追逐研究新材料的现象,轻视为产业应用解决问题和培养人才。北航集成电路工艺与装备系主任王新河表示:“这样的话,本质上已经不是在做工程研究了,变成了研究物理或者研究材料,学生到了企业之后,企业得从头培养,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也就出现了脱节。”
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北航联合其他高校和企业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与职业素养、工程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领导管理与持续改进能力、终身学习与全球胜任力4个维度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通用能力要求,并对标能力标准,研制关键领域产教融合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面向产业需求,通过考核评价引导教师把前沿技术实验室开到企业,把企业的公共实验平台引入学校……
“破解工程人才培养的产教脱节问题,需要创新过程评价,强化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匹配。”徐明说。如今,一场让专业工程人才评价回归工程的改革正在北航更广泛地开展着。
以评价改革为牵引,汇聚起人才培养更大合力
随着集成度不断提高,芯片制造精度已经进入纳米级别。高效精准地实现工艺过程控制,从而支撑起纳米结构的超大规模制造,是当前国际集成电路设备领域的热点,也是王新河和团队正在主攻的研究方向。
借助入企学生发挥的链条作用,王新河感到,校企双方的合作更通畅、更深入了。他举例说:“对于工程研究来说,实践的检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里我们设计完成的控制搭建,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还需要在企业的设备平台上反复进行检验调试,之前这个流程是很漫长、烦琐的,但现在,通过入企学生,企业和学校更深度地连接起来了,相关工作开展得也更高效了。”
对团队整体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有很强的“溢出效应”,这是王新河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校内导师后的感受。“希望更多教师、工程师加入进来,一起培养人才。”王新河说。
高水平导师团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力量。为了让优秀的教师教学生、卓越的工程师带学生,北航设立了导师组制度,由1名校内导师、1名企业导师和校内副导师、企业副导师或思政导师组成3到5人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校内导师任导师组组长,并作为学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学术训练以及毕业论文撰写所涉及的科学研究内容。企业导师则重点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学位论文撰写所涉及的工程实践内容,与校内导师形成紧密配合。
如今,北航已经遴选387名总工程师、型号总师等工程技术专家纳入企业导师库。学校通过出台《校企导师组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导师组工作职责、指导频次、指导方式等,强化工程育人导向,引导教师走出舒适圈,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和产业一线。学校还将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赴企业顶岗挂职,促进校企人力资本双向流动,全面提升导师队伍的工程育人水平。
尽管改革仍在路上,但在刘火星看来,这种把教师评价标准和实际工程贡献挂钩的导向非常好。“通过评价标准改革,能进一步强化价值、贡献导向,引导广大工科教师积极投身强国建设。”
媒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12/22/content_633439.htm?div=-1
编辑:贾爱平